火箭军某旅:“精神剑锋”常磨常新

发布时间:2024-06-04 18:35:52 来源: sp20240604

“气随意行,意到气到,气到力到则剑出。”在火箭军某旅,谈到开展深化教育实践活动的经验,该旅一名领导说出了这句话。随着他的解释,该旅紧盯教育创新成效,在破立之间培育战斗精神的做法逐渐呈现。

“导弹听我话,我听党的话”

对该旅某营一级军士长唐兴春来说,那段“就差临门一脚却被换下场”的经历,至今难以忘怀。

那是该旅列装新装备后的首次发射任务。如能成为首个发射单元,将开创该营组建以来用新装备发射实弹的历史。对唐兴春个人来说,也会在军旅生涯中写下浓墨重彩的一笔。

唐兴春和战友铆足劲训练,在全旅多轮考核中均排名第一。

当重要时刻到来时,该旅着眼全方位锻炼部队能力的需要,决定采取抽签方式选定发射单元。抽签的结果,是唐兴春所在的营与首次发射无缘。

知道抽签结果后,不少官兵沉默了。就餐时,没几个人动筷子,大家被失落的情绪紧紧笼罩着。

面对此情此景,该营迅速成立党员先锋队、设立党员示范岗,叫响“向任务分队学习、实战训练中建功”的口号,发动官兵利用身处演训场的机会,积极配合这次任务的完成。

“冲锋无需作动员,后撤还得做工作。”这种情况,引起该旅政治工作部领导的关注。

很快,一系列教育活动在该旅展开。他们打造“随战学习课堂”,结合演训实践扎实开展马克思主义战争观和我军根本职能教育,夯实理论根基;构建视听教育云平台,针对青年官兵认知特点和行为习惯,利用电子屏、野战影音系统滚动播放音视频产品,引导官兵牢记初心使命;用好理论服务轻骑队,利用演训间隙组织战争观、生死观、苦累观、荣誉观授课辅导,打牢官兵随时能战思想根基;此外,该旅还请来杜富国等先进典型,激励官兵把握时代机遇、珍惜青春韶华、立志建功军营。

随着教育的推进,官兵心头更加亮堂。大家纷纷表示:“导弹听我话,我听党的话。”

大学生士兵朱宇鹏老家在平原地区,下连后来到一个大山沟。刚开始,他还觉得那些在这里坚守了十几年、整日与导弹相守的老兵“不可思议”。两年过后,他在退伍与继续服役之间毅然选择了后者。他的理由是:“我也想成为这样的老兵。”

胜负首先取决于决胜的意志、胜战的本领

初夏时节,一场导弹攻防训练展开。随着警报响起,二级上士苗增勇迅速奔向战位,和战友们沉着应对各种“特情”。

苗增勇从小就喜欢看军事题材的影视剧。长大后,他报名应征。听说要去火箭军部队,他兴奋得睡不着觉。到了部队,他才发现“当好兵”并不容易。

新训几个月下来,苗增勇瘦了不少。好不容易过了新训关,学专业时,他发现更累。各种复杂的机械、电子、液压等专业知识,让高中学历的他“有时像听天书”。

“我能成为一名合格的火箭军战士吗?”苗增勇开始怀疑自己。

彼时,旅里组织开展关于“钢”与“气”的讨论活动。旅机关调研发现,面对性能先进的新装备,一些年轻战士走入了“思想误区”,认为凭借手中装备就可“秒杀”对手,吃苦意识、战斗意志不太重要。

“那场讨论,让我明白了胜负首先取决于决胜的意志、胜战的本领。这让我受到了启发,找到了短板,目标更加清晰,自己要迎头赶上。”苗增勇告诉记者,“让人感到振奋的是,这种教育活动一直在结合实际不断创新。”

该旅一名领导介绍说,结合演训实践,他们探索出了典型场景下战斗精神培育“十法”,把使命任务催征、军情动态警醒、出征仪式激励、典型事迹感召、心理训练释压、强能示范带动等方法融入练兵备战实践,以便更好地达到以“气”驭“剑”的目的。

“对战斗精神的培育,让各个阶段的官兵都在受益。”苗增勇说。

近几年,很多官兵走上新岗位,有的专业甚至需要他们从头再来。“能不能适应这种变化?”“如何完成这种转变?”“应该拥有什么样的精神状态?”一时间,官兵脑海里的这些问号随之浮现。

在调研基础上,该旅遴选了一批先进典型,让他们走上讲台。

延期服役的一级军士长宋庆林率先结合所经历的几次装备换型,讲述自己挑战自我、实现快速转身的故事。官兵由此认识到,虽然随着武器装备信息化程度提高,对人的要求也水涨船高,但只要勇于面对、以变应变,就能实现快速跨越。

“教育实践活动要想有效,就必须始终着眼应对对象之变、时代之变。”该旅政治工作部一名领导告诉记者,“年初以来,我们紧贴任务实践,组织官兵深入开展‘新时代奋斗观’大讨论,已取得一定成效。”

勇敢的心、智慧的脑和严谨的行,都事关任务成败

“改不了,真的改不了。”入伍前,这句话几乎挂在曾章嘴边。生性大大咧咧的他,因为粗心以前不知挨过老师多少批评。每当被批评、被抱怨时,他就会说出这句话。

入伍后的第一次探家,母亲发现了曾章的变化。她欣喜地告诉邻居:“儿子变得细心、耐心了!”

下士曾章很清楚自己的转变过程。刚下连时,他以为凭自己是“乐天派”,很容易和大家打成一片。但很快,他发现,战友们大都很严肃,工作生活一板一眼。

时间稍长,他发现了原因所在——大家所从事的专业,事关导弹发射成败,涉及近万个测试数据,稍有失误就会酿成大错,由不得大家不严肃。

于是,他也决定严肃起来。但很快,一次装备维护保养让他的“努力”露了馅。面对测试任务,曾章发现,对集成在比饮料瓶盖大不了多少的插头上的几十根电缆芯进行测试并确保不出错,他无法达标。这时,他才意识到,与脸上的严肃相比,自己更需要的是实实在在的细心和耐心。

“江山易改,本性难移。”曾章原以为这句话可以帮自己脱离“窘境”,班长的话很犀利:“所有人的习惯都是后天养成的。要在这里待下去,你必须在已有的习惯与特质间做出选择。”

什么是特质?不久,曾章从该旅组织的一次“与王忠心面对面”座谈交流活动中找到了答案。

座谈时,一名00后列兵面对应邀回到单位的王忠心发问:“千百次操作不出错,你是怎么做到的?”王忠心不假思索地回答:“对发射号手来说,操作训练追求‘零偏差’‘零失误’,必须具备严谨细致的特质。勇敢的心、智慧的脑和严谨的行,都事关任务成败。”

“既然习惯是后天养成的,那特质就该是新习惯养成的方向。”明白了这一点,曾章开始改变自己,并渐渐有了成效。

“我们的装备大都科技密集、系统复杂,对协同配合要求高。”该旅一名领导告诉记者,“因此,引导官兵养成严谨细致、精益求精的作风,成为旅里深化教育实践活动的题中应有之义。”

对旅领导的良苦用心,三级军士长白立宾有着深刻体悟。

白立宾是大家公认的“神瞄手”。但是,那次夜暗条件下的专业比武,他使出浑身解数,仍与冠军失之交臂。

事后复盘,原因是他在调节旋钮时多转了一点。一个小小的误操作,导致夺冠失败,白立宾后悔得直拍大腿。

“每次的教训,如果剖析借鉴到位,就能成为官兵成长进步的助力。”按照这一思路,该旅举一反三展开教育,让官兵进一步认识到精益求精的重要性,深化对“特质”两字的理解。

吃一堑长一智。白立宾开始对着蜡烛练眼力、闭着眼睛转旋钮找感觉。通过日复一日强化训练,一次次将瞄准精度定格,他连续多年夺得该专业比武的第一名。

“改掉粗枝大叶的习惯,养成严谨细致的作风,这不是哪一个人的改变,而是大多数官兵的经历。”白立宾说。

敢于亮剑是前提,善于亮剑是关键

夜已深,专业教室里的灯还亮着。桌旁,坐着面对资料思索的一级军士长李明亮。

李明亮是该旅响当当的技术骨干,为啥还如此拼?

“一方面,年轻官兵进步很快,稍不留神老兵就会被这些后浪拍在沙滩上;另一方面,信息化战争对人的素质要求越来越高,多钻研一层才会多些打胜仗的把握……”

李明亮的这种能力恐慌感,源自他入伍之初的一次“滑铁卢”。正是那次,让他真切地辨明了“决心”与“把握”的不同。

那是一次发射演练,由于“天公不作美”,发射指挥长有些担心。

“初生牛犊不怕虎”的李明亮把胸脯拍得砰砰响:“保证没问题!”结果,由于对复杂天候下瞄准技能掌握不精、特情处置经验不足,他瞄准超时,被导调组判定“发射失败”。

“有敢打的胆量值得肯定,但如果没有相应的胜战本领,就可能贻误战机。”之后的复盘中,对连队干部的话,李明亮刻骨铭心。

这些年,李明亮不但自己牢记这段经历,还常向年轻官兵提起。旅里组织的教育中,他多次上台自亮“家丑”,警示大家精学深学导弹专业,专攻精炼操作技能。

“连续10多年获评一级操作号手,被火箭军表彰为工匠型军士。”李明亮所取得的成绩,让该旅组织教育时,也常将其成长经历作为“范本”,增强教育说服力。

“敢于亮剑是前提,善于亮剑是关键。”该旅领导告诉记者,随着教育的深入,官兵精武强能的积极性明显增强,胜仗本领也日渐提高。面对急难险重任务,主动请缨的年轻官兵越来越多。

前不久,一项演训任务被赋予该旅。指挥通信畅通是确保任务完成的关键一环。

“班长,让我上!”面对操作的高标准、严要求,列兵包哲航向班长韩家彬请领任务,并获得批准。连日来,包哲航和战友们密切协同,圆满完成任务。

包哲航的自信,源自韩家彬的悉心帮带。

作为该旅的专业技术骨干,三级军士长韩家彬执行过多次重大任务。每次执行完任务,他都把心得体会悉数传授给全班每名战士。

老兵善带,新兵愿学。该旅政治工作部的领导告诉记者,“这种局面让人欣慰。更多的列兵开始在完成大项任务中崭露头角。”(李永飞 高明俊)

(责编:陈羽、刘圆圆)